2011年12月1日

我愛大潭營地


大潭營地於1972年啓用,時光苒荏,轉眼間已服務童軍40年了。

當年,由於政府計劃要收回柴灣營地(現為柴灣公園), 數位童軍前輩,它括謝炳奎、麥慶彰、盧觀榮、張伯就、周湛霖及劉炎南等,每隔一個週未,一起走訪香港島各處,希望找尋一處可發展作為童軍營地的地方。日後與政府作出交換。經過多番努力,結果選擇了位在大潭灣畔的這幅美麗土地。十分感恩這些前輩所做的工作,使我們現今可擁有和享受這片城市沙漠中的青葱樂土。

我愛觀賞大潭營地的一草一木。其中位在大潭中心區的三棵魚木樹,就經常帶給我生命欣欣向榮,循環不息的感覺。魚木樹每年落葉、開花兩次。落葉的時候,樹枝光禿,了無生機;似是受了極大的挫折。但是,經過一輪陽光、空氣和雨水的滋潤,很快地又再從現生氣,樹枝上再掛上濃密的紫蕊白花。像是把挫折完全克服了。魚木樹種植在大潭中心區,能夠不斷提醒我們堅持「童軍勇敢不怕難」的精神。

我愛站在白普理大樓兩旁的樓梯,欣賞大潭灣及對岸龍脊的風光。大潭灣經常水平如鏡,安閒恬靜,置身其中,使我聯想到童軍運動那種高尚和純潔的特質。再放眼光遠些,映入眼簾是山巒起伏的龍脊,有如人生中的跌宕,有起有落,有高有低。但是,配合「童軍相處如手足」及「童軍友善兼親切」的精神,無論怎樣的經歷,大家身旁都有領袖和童軍兄弟的扶持,定能一起踏上及克服有如高峯低谷的人生道路。

我愛在大潭營火場和童軍兄弟齊齊參加營火會。那裡沒有華麗的燈光和強勁的音響。只有熊熊營火和柴枝燃燒的聲音。卻使我們感受到當年貝登堡在白浪島,每晚和年靑的參加者一起分享和進行教導的情景:在營火會中,我們唱歌,我們找到朋情、我們找到關愛、我們找到合作共融的歡樂。在營火會中,我們重拾童軍的核心精神,就是做好教育下一代和達成世界大同。在營火場中,我看到靑年人成長中的衝勁和創意。這種童軍經驗,増添了我生活的姿彩,深慶自已是童軍的一份子。

我愛在大潭營地觀看各項童軍技能活動的進行,不論是原野烹飪、先鋒工程、指南針應用、又或是繩網攀爬、定向追蹤和水上活動等。受訓的不論是童軍或領䄂,都㪚發出認真、紀律、合作和團隊精神。這些都是在現今電子產品充斥著的大都巿生活欠缺的。年靑人是不應只躲在房間與模擬的世界和人物接觸。童軍的活動不只能夠幫助大家在生活上學以致用,更能滋潤和陶冶我們的心寧。帶領我們享受更多團體生活。

能夠擁有大潭營地這遍福地,是童軍們的福氣。我們應該感恩,多謝上天給我們這片樂土。我希望領袖們能多安排童軍前往大潭營地活動。貝登堡告訴我們,戶外活動比教室教學更有成效和樂趣。特別在大自然中,領袖更容易觸動年靑人的心靈,對他們提供適當的輔導。童軍們......就讓我們在大潭營地相見罷。

返回